1924年,广州黄埔军校的操场上站着两个年轻人:一个能说会道,把蒋介石逗得哈哈大笑;另一个沉默寡言,连校长都记不住他的名字。二十年后,前者成了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的"共匪悍将",后者却让国民党将领闻风丧胆,直言"败给他不丢人"。更戏剧性的是,1955年授衔时,当年那个"小透明"竟成了开国元帅,而风云人物却止步大将——这出黄埔同窗的"人生反转剧",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?
翻开黄埔一期花名册,陈赓的名字永远排在话题中心。这个敢偷蒋介石笔记本的调皮学生,既是"黄埔三杰"之一,又在东征时救过校长性命。当蒋介石看着名单问"徐象谦是谁"时(注:徐向前曾用名),陈赓早已带着他的机灵劲混成了学生领袖。可命运偏偏爱开玩笑:1948年淮海战役,被陈赓全歼的国民党"天下第一旅"官兵到死都不知道,他们的对手正是当年校长最得意的学生。而那位被蒋介石遗忘的徐同学,此时正指挥千军万马横扫山西——这大概就是历史最辛辣的黑色幽默。
1927年分道扬镳时,两人的差距看起来像黄浦江那么宽。陈赓跟着周恩来在上海滩玩"无间道",化名王庸混迹黑白两道,连青帮大佬都要喊声"王先生";徐向前却在鄂豫皖的山沟里带着农民军打游击,最阔气时全队只有三杆枪。可谁能想到,当陈赓1932年终于来到鄂豫皖时,当年那个闷葫芦同学已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,他反倒成了对方麾下的团长。更扎心的是,陈赓因伤被俘的半年里,他带过的兵徐海东、许世友都当上了军长——这职场升迁速度,搁现在能气死一堆996的年轻人。
表面看,抗战时期两人似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:129师师部里,刘伯承坐中间,徐向前居左当副师长,陈赓在右任旅长。但细品这份名单会发现,徐向前名字后面跟着"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""抗大代校长"等头衔,陈赓的386旅却连电影《亮剑》都要蹭他热度。国民党那边更绝,1947年重点进攻延安时,胡宗南听说陈赓部队在隔壁,立刻分出五个旅专门盯防——老同学混成心腹大患,不知道蒋介石午夜梦回时,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把那个沉默的山西学生看仔细?
解放战争的炮火炸出了最戏剧性一幕:当陈赓在淮海战场活捉黄维时,这位国民党兵团司令竟笑着说:"黄埔考试他总抄我卷子,现在栽他手里算还债。"而此刻徐向前正用六万地方部队横扫山西,把阎锡山的"模范省"打成筛子。最讽刺的是,当国民党将领们为"败给徐向前"找台阶下时,我军的授衔方案正在激烈争论——有人翻出1931年文件,指着"红四方面军总指挥"的任命书问:当年带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统帅,不该比兵团司令高一级吗?
1955年授衔结果公布后,坊间流传着各种"平衡说""山头论",却少有人注意两个细节:徐向前是唯一指挥过方面军的元帅,而陈赓虽当过"准军团级"的纵队司令,但时间短得像流星。更微妙的是,当陈赓受命筹建哈军工时,徐向前正以军委副主席身份参与评定标准——历史仿佛在说:当年黄埔课堂上的差距,终究化作了将帅之间的台阶。不过当陈赓带着哈军工学员搞出"争气弹"时,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1924年那个下午:如果当时自己没帮蒋介石逃命,现在肩章上会不会多颗星?
某些"军迷"总爱掰扯"陈赓该当元帅",却选择性遗忘:红军时期最危险的鄂豫皖突围,是徐向前带着残兵打的;抗战时最艰苦的冀南反扫荡,是徐向前指挥的。至于陈赓?他确实更适合当那个带着"干部团"长征的救火队长,就像李云龙再能打,不也得乖乖听旅长指挥?说到底,历史从不是爽文剧本——有人开局拿王炸却中途掉线,有人手握烂牌打出春天,这才是真实的英雄史诗。
看完全文您觉得:如果1927年蒋介石没放走徐向前,或者1933年陈赓没从南京逃脱,今天的将帅名单会不会重写?有人说"陈赓吃亏在太全能",也有人说"徐向前胜在够专注",您更认同哪种观点?(欢迎在评论区吵起来,但别学老蒋当年那样——看人下菜碟迟早要还的)
上海配资之家,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,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